梅涛:微博的随意性与社交性最具特点
2010年08月20日 10:30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 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继续第二天议程北京缔元信互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梅涛在新华网大会现场访谈间就微博媒体现状与发展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主持人:咱们公司明天将发布一个微博的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的研究报告,今天我们将针对这个报告提前做一下解读。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微博用户的层次大概是怎样的?
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微博用户大概有几种类型:第一类就是可能占比例最高的,被我们称为自我表达型。这种自我表达不见得是一个观点,也许表达更多地是某时某刻在某地的一种特殊心情,可能就是一句话,比如我今天很郁闷或者很开心。
第二类是出于社交的需求,就是把微博作为跟老朋友联络,结识更多新朋友的一个工具。第三类是把微博作为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微博用户自己所在行业的一些大事。无论是明星还是专家,微博用户觉得值得关注的人,把它作为获取热点信息、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的信息通道。最后一种是有点类似论坛或者博客的那些我们称为沉默的大多数,很多用户在注册了微博之后,不见得会主动发什么东西,但更多的会选择去看。如果从层次来说,这四个层次是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前几年网络上最火的就是ICS类的网站,包括博客类的网站,但自从微博出来之后,对这类形态的网站,包括这类形态的平台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您认为这个冲击大吗?
梅:从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看,我们认为这个冲击还是挺大的。比如微博对博客的冲击。博客刚出现的时候,大家曾经有一个认识,认为博客这样一种所谓WAB2.0的模式对传统媒体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它只是从理论上改变了这种格局,即便比传统媒体更加随意,但它还是给人感觉有点沉重。但是微博天生具有的特征就是很随意,很短小精悍,想写长了都不行。因此,微博对传统博客的冲击可能更大。大家用更简短、更随意、更不受时空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博客还要在PC上、还要凑足了字,微博的杀伤力更大一些。
第二,对于ICS来说,早期的博客发展之所以没有蔚然成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没有把社交的功能很好地整合进来。理论上看,虽然博客的数量或者传统博客博主的数量很大,但大量的博客博主显示,累积的读者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从诞生就规避了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借助朋友、同事,或者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爱好创建特殊的圈子。
主持人:那这种想法如何让更多受众接受?
梅:所以推陈出新的周期会比较长,这样导致ICS网站有一个准静态的状态,当然ICS里面还有一些用户组织的活动,比如大学校友等,但这远远没有像微博新鲜点产生的周期短,比如以你的微博关注者或者粉丝角度来说,哪怕初期有五六十或者一两百个人,这些人不断滚动的去创造一些新的内容,然后彼此相互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ICS的冲击就会表现出来。
主持人:由于今年微博中文增长迅猛,我们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或者灾难面前,比如玉树地震。您认为微博在此的影响力,通过我们的这份报告分析看有多大?
梅:微博从诞生一开始就扮演着对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作用。这点我们可能需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对于正向的或者有利于社会发展,即我们所说的良性传播会有优势。但是反过来,它的反向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重大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待,既要认识到它的作用和威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应用不当可能造成的危害。
主持人:那么微博的每一位用户对在微博上看到的信息是否都当真呢?
梅:我们的报告有与这点相关的几个问题。总体来说,用户对其的信任度比互联网其他应用可能是处于中等偏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微博是以固定的圈子或者不同的圈子来组成的。而这之前也会有一个信任的积累。比如你对完全陌生人说一件事情的信任度,跟一个好朋友说,天生上就有差别,微博有类似的特点。所以在用户心目中的信誉度,作为新的互联网应用,相对来说还比较高一点儿。
(编辑:St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