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客户端 @isc.org.cn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互联网应用呼唤创新

2003年03月12日 14:17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黄澄清在“互联网产业与应用论坛”上的报告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业界的大力推动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开始启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广泛的进行着渗透。互联网行业已经从“接入为王”转向了“应用为王”的时代。告别了追逐资本和“眼球”的浮躁时代,在平静中悄悄成长,蓄积力量,互联网正在体现出其“以人为本”,以应用为中心的务实精神,互联网应用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业界再造产业链,打造互联网的春天的呼声正在悄然而起。在互联网应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要迎来美好的春天,就必须精耕细作,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互联网重在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2002年是中国互联网络获得较快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形成转折的一年。

根据2002年底CNNIC提供的数据,从宏观的角度看,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等都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5910万、2083万、17.9万、37.1万,这和2002年6月的统计数字相比增长率均超过20%。国际出口带宽总数和2001年12月相比增长了1782.5M,达到9380M。多元化的上网方式继续得到发展,宽带(ADSL,CABLE MODEN等)上网用户数达660万。

(一)电子商务应该是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

企业信息化是国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实现端到端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供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案,为运营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代表企业信息化重要阵地的电子商务正在中国开始起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网上购物,而是将其作为深层的基础架构融入到传统行业和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不在“电子”重在“商务”。

就金融业而言,网络技术逐渐融入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等金融行业,构成了“资金流”,大幅度提升了金融业的效率与安全。网上银行使得“资金流”更加通畅无阻,使“资金流”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畅通的“资金流”必然带动“物流”和“信息流”的发展,从而也让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更加畅通,提高运做效率。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正在逐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持点。

(二)电子政务寻求突破

电子政务是互联网应用开始真正初级到社会的深层需求,对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推进至关重要。电子政务涉及面广,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目标明晰。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将对社会秩序,社会民主等产生深层次的、变革性的影响。随着世界范围的“电子化欧洲”“电子化英国”等计划的推出,“电子化中国”的计划也应尽快列入议事日程,才能跟上世界数字化的进程,否则数字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在这方面人们也开始认识到电子政务不在“电子”重在“商务”。

(三)移动互联网 将互联网应用推倒了一个新的境界

移动互联网从概念发展到实施只经历了很短时间,而且还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推进。从第一代的WAP手机到第二代GPRS电话,再到即将实现的新的第三代,人类通信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造着应用新境界,对人们生活,思维习惯和社会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推动着通信行业技术攀登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移动互联网的实现,使人们随时随地使用个性化的互联网服务。例如,在移动梦网业务中,运营商和加盟者成为一个整体,能够发挥特长,各尽所能,集中优势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不但实现了共赢的目标,也使得网上公众信息服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推动了网上公众信息的服务的繁荣。由此可见,创新的关键在于把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四)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成为互联网又一重要的新亮点

在信息网络时代,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娱乐正在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全球电脑游戏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公众生活,改变公众娱乐方式的重要产业。而网络游戏也借此东风成长起来。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游戏摆脱了枯燥、简单的程序循环,玩家门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一改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带着虚拟身份的面具与网络的其他玩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互动性、防真性和亲和力,成为了其吸引消费者的魅力所在。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娱乐文化带来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并引发了新的数字娱乐消费浪潮。网络游戏的发展推动了宽带的应用,但反过来宽带的普及也带动了网络游戏的产业发展。

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互联网应用开始起步的同时,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给社会生活和行业内部带来了各种问题、矛盾和纠纷。

(一)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著名网站被攻击的事件时有发生;攻击手段翻新;网络、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带来了应用方面的隐患;各种病毒也在花样翻新。

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扩展和普及的今天,计算机安全的要求更高,涉及面更广。不但要求防治病毒,还要提高系统抵抗外来非法黑客入侵的能力,以及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避免在传输途中遭受非法窃取。

(二)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

电子邮件作为便捷的交流方式,为互联网的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中心公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16封电子邮件,其中垃圾邮件占据了8.3封,垃圾邮件数量已经和正常邮件数量相当,并大有超过正常邮件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影响电子邮件这一新型信息交流方式的健康发展,危及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垃圾邮件是网络带给人类最具争议性的副产品,它占用网络资源,造成邮件服务器拥塞,降低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垃圾邮件的泛滥已经使整个互联网不堪重负。

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2年11月1日成立了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试行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联合社会各界寻求有效方法,全面开展反垃圾邮件行动。并于2003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座谈会,从最近的一段时间来看,垃圾邮件的产生主要是一些邮件服务器设置匿名转发(OPEN RELAY)的功能没有关闭,造成了转发大量的垃圾邮件,这个功能最开始是由于网络不健全,为了方便发送邮件才进行的设置,现在国外很多邮件服务者都已经关闭了这个功能,但是国内的部分邮件服务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功能为垃圾邮件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因此,为了控制垃圾邮件泛滥,我们呼吁各邮件服务商尽快将这一功能关闭。由此,我们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要时刻关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互联网应用健全的发展,那么,中国互联网协会开发了反垃圾邮件举报处理系统平台,用技术手段掌握垃圾邮件的传播情况并进行分析。同时还推出了《拒收垃圾邮件指南》。就是为了促进应用的健康发展。

(三)知识产权问题面临新的难题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既保护知识产权,又兼顾网络合理发展的制度体系,对在线版权侵权责任进行区别对待。对那些无法对侵权内容实施控制和互动者,可证明上网作品有合法来源者,或者按规定在版权作品保护中心登记注册、愿付合理报酬者,实施可以免责的“安全港”制度。

(四)互联网对传统的版权制度造成冲击

互联网对传统的版权制度造成冲击,但是通过在法律方面的调整,这种冲击就会变成一种推动力。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传播媒体,将成为版权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当通过网络运营者和使用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严格自律,辅之以广泛的社会监督,达到互联网运营者自觉依法开展互联网运营活动、上网用户自觉依法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从而实现“以德治网”。

三、打造互联网产业链,创造新的辉煌

众所周知,经过生产导向、产品导向、用户导向的发展过程,用户作为产业价值链上的一环,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网民作为互联网的终极用户,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等。预计2003年互联网产业同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互联网的渗透程度将进一步增强,网民数量将达到8630万,增长率为46%。网民对互联网的利用目的将在以获取信息、娱乐休闲为住的前提下更加宽泛,将通过互联网完成更多的事务,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将渐趋日常化。

互联网既是传统通信行业革命性的延续,又是提供信息、金融、教育、医疗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活动平台。在线证券交易、在线炒股、在线游戏、视频聊天、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业务,已经把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推入一个应用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阶段。同时,网络内容和服务的日益丰富也促进着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各行业信息化的推进,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应用空间不断拓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总是在一个生态圈中和周边的产业相互作用着。互联网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遭遇了重重挫折、磨难之后,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而互联网今后的发展,必须在把握“数字化”建设的机遇的前提下,加强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努力开发新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内容。

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目前正处于应用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创新和务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创新不等于最新,创新一定需要对产业有推动意义,这才是创新的根本目的。

产业各方只有团结合作,共谋共筹,才能形成合力,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不断扩大市场,共同发展,为网民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和创新。互联网应用创新还要注重发挥各方特长,各尽所能。通过网络运营商与信息资源提供商的联盟合作,共同营造互联网产业链良性循环的环境,实现各个环节共同获利,最终推动互联网产业健康、持久、长远地发展。

2011-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6316号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圣明慧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