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破获全国首例特大网络吸贩毒案
2011年10月31日 08:34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破获全国首例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查获违法涉毒犯罪嫌疑人12125名,缴获毒品308.3千克。
“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说。
网络吸贩毒案浮出水面
今年3月,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破获了一起贩毒案件,犯罪嫌疑人供述了通过网络视频网站进行涉毒活动的情况。同时,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缉毒支队根据群众举报,深入开展侦查,掌握了大量在视频网站进行吸贩毒活动的线索和证据。由此,一个特大网络吸贩毒案件开始从虚拟世界浮出水面。
案情重大,公安部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周密侦查,固定证据,统一指挥协调,加强警务合作,确保打击成功。
8月24日,公安部禁毒局、网络安全保卫局组成专案组奔赴浙江,在视频聊天网站所在地浙江金华成立专案前线指挥部,约谈网站有关负责人,组织人员实施监控,发现涉毒ID1236个。侦查发现,在视频聊天网站上进行涉毒活动的人员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
9月2日零时,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全国公安禁毒、网安等部门打响了“8·31”专案侦查和抓捕战役。一场禁毒大会战在全国打响。
办案面临诸多难题
要揭开“网络毒祸”的神秘面纱并不容易,办案面临发现难、取证难、落地难、处理难等诸多问题。
在专案组提供的视频录像中,一群群男女在电脑摄像头前吸食毒品,伴随网站播放的音乐节奏,呈现吸食合成毒品后特有的亢奋状态,场面触目惊心。有的甚至还在网站上公然商谈毒品交易。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发现、查实涉毒人员,这个难度很大。”公安部禁毒局缉毒行动处处长兰卫红说,上网信息存储在网站、私人电脑中,网上活动隐蔽,下网后查找困难,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锁定嫌疑人,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难题。
“这一过程复杂繁琐,工作量巨大,网上涉毒证据不易固定,落地查人后确定吸毒人员、查实吸毒行为也比较难,查证不了就难以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收戒。”办案人员表示。
4层吸贩毒网络被打掉
“蹲守”,是参与抓捕的民警向记者提到最多的词。9月1日无锡市200名民警从20时开始全部到位蹲守。2日零时抓捕命令下达后,无锡警方1小时内抓获了15名嫌疑人。至清晨5时,无锡警方根据一名嫌疑人的交代,现场讯问,循线深挖,共打掉了一个4层吸贩毒网络……
截至10月7日16时,全国公安机关共查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2125名,破获制贩毒案件496起。
区域警务协作发挥作用
毒品案件几乎都是跨区域案件,这就需要涉案地公安机关的互相协作。从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使抓捕行动要多警种配合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在此次全国禁毒大会战中,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次行动由公安部统一指挥全国公安机关,调动各警种协同作战,向各地警方提供嫌疑人信息,全国‘一盘棋’使基层民警办案有的放矢。”上海市公安局卢湾分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张谨向记者坦言。
“8·31”案件虽然已经成功破获,但网络涉毒这一现象还是引发了不少忧思。
这起案件中,涉案人员吸食的主要是合成毒品——冰毒。合成毒品近20年才开始在我国出现并泛滥,很多群众对合成毒品的成瘾性和社会危害缺乏了解。“一些青少年存在‘尝一尝无所谓’的错误态度,认为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很刺激,可以释放压力,有的甚至觉得吸食冰毒很酷,有的还用冰毒来减肥。”中国禁毒基金会秘书长陈兴友告诉记者。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吸毒人员虽然是违法者,应受到法律制裁,但他们又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特殊的病人。帮助他们戒除毒瘾,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是最终目的。对涉案青少年主要采取教育挽救的方式,使他们认清毒品的危害,同时加大对吸贩毒团伙和网络的打击力度。
(编辑:Je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