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拟推网络支付实名制 个人信息保护势在必行
2012年01月13日 17:43
央行日前公布了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另外,支付账户不得利用信用卡透支充值。网络支付实名制的推出,将规范和促进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使网络支付更加安全
■本报记者 赵海霞
密码被泄,涉及面之广引起互联网用户极度恐慌……这恐怕是岁末年初网络上流传的最热话题。为此,监管部门再度出手,央行日前公布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规范和促进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防范支付风险。
有业内人士介绍,这并非央行首次就监管细则征询支付企业的意见,之前几经修改,目前已接近定稿,这就意味着网络支付账户实名制将被强制推行。而实名制的推行到底是弊多还是利多?个人信息安全又将如何得到保护?这些问题也将随之提上解决日程。
央行要求互联网支付账户实名制
今年初的互联网“泄密门事件”蔓延速度之快和涉及面之大,给各大网站企业、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用户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给互联网和整个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支付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央行网站日前公布《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是央行在发放了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针对互联网支付业务单独作出的管理规定。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客户开立个人支付账户时,支付机构应登记客户的姓名、性别、住址、联系方式以及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等详细身份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单位支付账户,还需登记单位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税务登记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另外,支付账户不得利用信用卡透支充值。而且,除月充值额度小于1000元的,其余的支付账户必须与银行账户挂钩。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认为,相对于此前的版本,央行此次下发的征求意见稿强调业务合规,可操作性有所提升,更贴近于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的现状。
实名制纷纷扰扰,实名之风愈演愈烈
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互联网支付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而实名制之风也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游戏实名制、购买火车票实名制、婚恋网站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等新规纷纷出台。那么,互联网实行实名制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实行实名制应该说是各有利弊。实名制后将使信息更加透明和公平,网络虚假信息将会无处可遁。对于网购等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他们的权益因此有了进一步的保障,网络支付将更加安全。而对于整个互联网支付行业而言,一旦这一办法实施,将有利于有关部门对行业进行监管,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同时也督促各个相关企业依据办法及时调整。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不便之处。比如,消费者李女士在某网店买了一件衣服,通过支付账户从绑定的某银行信用卡划款。后因裤子尺寸不全申请退货。退货完成后,买衣服的400多块钱直接退回到了支付账户,李女士又将其转到了另一家银行的借记卡中——这一方法是一次“通过支付账户跨行免费转账提现”的过程。这样的例子在网购中并不鲜见,但实名制后想通过支付宝绕道实现信用卡免费提现的渠道将被堵上。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秘书长、互联网专家姜奇平表示,支付账户实名制非常有必要,这一规定会对电子商务的诚信建设产生推动。但IT技术在不断发展,摆在监管者面前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办法》的出台主要是针对互联网支付的金融安全方面,属于基础服务,但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同样值得引起重视,比方说如何保障网上支付的安全,保障网络账户的安全。
实名制引出保护用户隐私话题
一场泄密门事件让大家对互联网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实名制俨然已成大势所趋,实名制的实行表明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更加严格,但也让个人的隐私安全提上了日程。
从监管部门来看,自去年央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来,央行已经在支付领域下发了一系列的业务管理规定:《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应该说,各种监管办法的出台已经表明了监管机构的态度。目前来讲,监管者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出台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或规定,并配以可执行的处罚措施。
而对于相关机构来说,则应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严格保护用户信息;这对于用户和企业自身来说,都是双赢。如果企业泄露用户信息则失去用户的信任,诚信问题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
而对于用户来说,实名制后,网络发布信息则要注重真实性,另外对于支付安全问题,则采用一些带有密码技术的软件,对自己电脑里的重要资料和文件进行保护;加强识别钓鱼网站,有木马程序的网站等。
总之,互联网信息透明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越来越多的信息公开基础上,必须先承认技术的有限性,唯有以此为前提,才能结合法律手段、社会管理等手段,找到保护用户隐私的最佳方案。
(编辑:St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