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客户端 @isc.org.cn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志国:我国AI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呈现三大显著特征

2025年05月27日 19:24

5月21日至22日,“聚焦 AI・点亮数字镇江”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镇江分站暨AI驱动产业升级高峰论坛在江苏镇江举行。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赵志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赵志国介绍,在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和产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截至2025年3月底,5G基站总数达439.5万个,5G-A网络部署稳步推进,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925万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关于5G、千兆光网建设目标,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通5G。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算力规模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24年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提升至32%,“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到215.5EFLOPS,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系统推进。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2024年我国产生数据41.06ZB,建成钢铁、煤炭等高质量行业数据集,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进行前瞻性系统布局,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各行各业数据资源池。

二是技术产业持续突破。在关键技术方面,国产AI芯片持续迭代,华为昇腾、寒武纪思元等产品加速追赶国外领先水平。人工智能通用和行业大模型持续涌现,DeepSeek 横空出世,引起全球关注,国产大模型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榜单。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已备案的生成式AI大模型数量达到346个。在产业生态方面,我国已构建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涵盖芯片、算法、模型、数据、应用等产业关键环节,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4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达到400余家。

三是融合应用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智慧交通等领域,促进信息通信行业与各垂直行业跨界融合。在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人工智能与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释放乘数倍增效应,加快推进行业数智化转型。202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涉及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 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 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在赋能社会民生方面,人工智能已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诊断、药品研发、数字教育、养老服务等领域,催生了AI科研助手、医学影像智能分析、药物临床试验优化、AI智慧学伴、智能健康监测等新兴应用,不仅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普惠服务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添薪续力。为此,赵志国就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转型升级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推动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通过设置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方式,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化应用衔接。聚焦人工智能推理训练、类脑等高端芯片,开发框架、模型部署运维等基础软件,以及跨模态大模型、强化学习等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打造“算力支撑+模型训练+安全检测+中试熟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开源生态培育,持续提升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能力。

二是坚持应用导向,着力打造数实融合的产业图景。构建“需求挖掘—技术匹配—场景落地—效果评估”的供需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跨行业对接渠道,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等实体经济各领域融合赋能。通过典型案例征集、标杆打造等方式,遴选智能化转型示范项目,持续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构建“头部带动、链式传导”的产业升级新范式。

三是坚持安全有序,着力建设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算法透明度评估、 模型鲁棒性测试等方面标准研制。建立覆盖人工智能 技术研发、产品应用、风险处置的全周期动态治理机制,提升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伦理、数据保护等水平。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推动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等国际共识,增强我国话语权。推动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治、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格局,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可控、规范有序。

四是坚持人才筑基,着力筑牢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优化产教融合资源布局,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实践+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推动校企共建未来产业学院、设立“AI+行业”双导师,强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储备。面向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人工智能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实施人才培育计划、给予专项奖励等措施,打造适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2011-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6316号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圣明慧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