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来学院丨阿里巴巴集团:数字科技在科学防疫的应用和实践案例(视频+全文)
2020年02月23日 12:34
各位网友晚上好,我是第一次,可能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次戴着口罩给大家做数字科技的直播。我今天题目是“数字科技在科学防疫中的应用案例”。很多年轻网友们,可能对17年前,2003年的非典没有特别多感受,那就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因为这两次疫情像两次放大镜,透视出整个中国经济和数字时代的变化。
2003 VS 2020两次疫情
17年间互联网迭代了两次
过去17年,互联网已经迭代了两次,不仅是从2G到了4G,甚至可以说到了5G前夜,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这两次互联网升级,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人生存的必须。不仅如此,更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已经在今年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数字经济在经济总量里已经占据了1/3,并且成为中国经济体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
还有一点,2003年也是我本人真正接触互联网的一年。那时我们开玩笑说,我是一个IT老兵,当时用叫“狗哥”的东西,这是一个戏称,就是今天的谷歌。那个时候搜索,大家喜欢玩一个游戏就是搜索自己名字,我当时搜索“刘松”的名字得到结果是一个“农民刘松养蛇致富”。3年以后,也就是2006年,当我再次搜索刘松这两个字的时候,变成了“养蛇大王刘松…”,早期互联网卖蛇的故事。其实,互联网在2003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那时候大多数人刚开始用门户网站和搜索,今天的电商支付社交完全没有踪影,今天鼎鼎大名的淘宝也是在2003年才问世的。
互联网高速发展二十年
中国网民的在线生存
今天,我们再看两次疫情,作为一个放大镜看到中国老百姓的数字化生存。今天在线看直播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是进入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人,甚至平常到已经感觉不到,每天叫外卖、在线娱乐、看电视剧,包括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聊天,年轻夫妻在家里都是在床上通过移动端做交互,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都已经被数字化,在很多领域中国人的数字化生存,远远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是1.5小时,北美现在是3.5小时。近一个月来,因为疫情在家,数字化生存环境变成了一种社会缓冲器,使得我们有了一个数字空间可以有躲避的地方。如果同样是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采用2003年的数字基础设施,想象一下会怎么样?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对于上网就是浏览器看网站,只有一个电脑,也叫不到外卖,更没有盒马,2003年和2020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抗疫就是与时间赛跑,数字化就是唯快不破
——难点在于运用数字技术的理念和机制
今天的主题,病毒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本质上讲,病毒作为一个精简的没有细胞核的生物,它的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复制机制,它是人肉之间的传播。病毒传播的距离小于人类能说话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只有沟通上才能传播。但是,比特、数据能传播的距离,借助全世界的30多亿部智能手机,是以光速传播的,也没有地域限制。所以,理论上讲,传染“病”的“病”本身、病毒本身的治愈是靠医疗工作者、医疗科学家的辛勤工作,但是控制“传染”这两个字,是我们信息工作者,是我们互联网人很重要的使命。
抗疫很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抗传染。这个角度上讲,数字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快,唯快不破。光有技术是不可能的,今天全世界有30多亿部智能手机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我们的医疗、防疫、传递、应急里面怎么去运用数字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数字化拆解成三个关键词:数据化、移动化、云化。我这里面讲一些很小的例子,在这次疫情里面,我们帮助了很多地方政府上线了一些疫情防控应用,每一个几乎都是“时上”,就是以小时为单位上的应用。每一个人和人之间的组织扩散都是秒回,通过钉钉这种方式做到秒回。
两周以前,钉钉开始上线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的时候,要求瞬间能够扩大到数万台机器,这借助于云计算分钟级的扩展力。很多网友不一定了解今天云计算在疫情中的运用,看到的东西更多是在线上,就是你的生活线上化,你的办公线上化,上学云课堂也在线上化。但在背后,基础设施是由云计算,是由上云来支持的,这就是我们讲的数字化、移动化和云化共同形成了这次整个生活、生产、社交线上化的整个过程。
杭州@浙江—可供借鉴的抗“疫”数字化实践
具体以杭州乃至整个浙江为例,这次浙江省和杭州市在整个用数字技术抗疫里面变成了中国非常领先和受人称赞的地区。第一个是系统上线的速度,比如发热门诊的登记系统、快速上线的疫情信息处理系统都是以小时为单位,几乎现在每一个项目,包括现在做的健康码平台,几乎都是按照12、24小时来上线的,每个城市的系统几乎都在数十个小时内得到了解决。浙江省也是最早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这是因为浙江通过大数据知道,春节之前已经可能有几十万来自湖北的人回到浙江。这里,数据和分析能力为政府决策,构建疫情防控防控一体化体系,以及现在正从防疫过渡到复工关键时刻的健康码等工作等,起到了关键作用。整个浙江和杭州背后不仅是刚才讲到的数据化、移动化和云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涉及几千万人的省份里运用这种技术,对人力组织和资源调度进行指导。
大数据抗疫:精准分析疫情,智能高效防控
最近大家经常讲大数据对防疫带来的价值,这两天院士、专家们也讲了。浙江省也是最早通过大数据预见到应该要采取大规模防疫行动。虽然浙江省是靠前的疫情区,但病人都得到了较好照顾和精心的治疗。目前,全省正在快速、有序的进入复工状态。这两天浙江地市都开始大规模地通过奖励火车票的方式,组织专列,让大量复工人员回到城市。这都是数据精准分析疫情和智能高效防控带来的价值,防控是要用数据智能去做的。
钉钉组织在线:浙江线上疫情防控作战指挥室
大家知道钉钉火了,00后在钉钉上听课学习,课堂用到在线教育模式成为云课堂。在组织在线里面,浙江省(因为涉及到上千人的调度、几十万办事人员的调度)通过一个在线平台让他们交互起来,让他们在每一个群里面,通过组织精准的DING,来让他们能够快速调度,并精准地去推动到街道的精准防疫,这是通过钉钉达成的线上防疫,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就变的简单高效。其实,数字技术涵盖了从C端到G端全方位,每一位公务员、每一位社区管理人员,甚至每一位物业人员,都能够用它来得到精准地开展工作。我们现在进出小区可能还要用入门条,实际上现在通过这样一个调度,通过健康码,就可以把人员流动都变成线上化的逻辑。
政府在线:浙里办、赣服通等疫情防控互动平台
浙江和江西两个省份,疫情之前也是在互联网政务建设全国靠前的省份。在疫情期间,一个是“浙里办”,一个是“赣服通”它们对抗击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杭州使用“浙里办”向新市民免费发放口罩,只要登录、申报就能够得到政府有序派发的口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也是我们这几年做的非常好的“互联网+政务”。当然,在这次政府公共服务中,具备俩良好信息化技能的市民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但前提是这个应用已经有准备了,并且后台的数据也是打通的。
社会化协同:保障捐赠物资快速通关
在社会物资的捐赠上,大规模物资运到湖北和武汉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难题。包括现在还有道路不像平时那么通畅,因为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闸口。如何能够保证口罩的运送,比如整个疫情期间到19号为止,阿里一共从海外调度了960万个口罩到疫区。但是这些口罩怎么能从南非、日本通过上海海关进来,几乎零延迟地送到武汉的协和医院呢?这背后也要通过数字化打通中间所有链路,并且能够恰当地通过工作流的方式,告诉上海海关说这一批物资,是给到最紧迫的武汉医院的。这样通过数据跑腿,而不是人跑腿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效率。我们一直讲的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也变成了这次政府服务社会运转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大考之前,很多数字化的便利当时是辅助,今天变成了刚需。同时,通过精准调度,避免老百姓的恐慌性消费。我们面临的难题不仅是疫情本身的物资应对,还包括因为舆情而产生的恐慌性物资需求。所以整个疫情的发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运用好数字技术的理念,以及恰当地使用一种流转方式协调多个主体之间的配合,变成这次抗疫非常重要的最佳实践。
郑州——快速打响数字化疫情防控阻击战
不仅在浙江、江西,我们也在郑州做了全体系的数字化一体化防疫系统。像大年三十48小时搭建一个发热门诊系统,现在已经上线,并且整个疫情期间的数据,全部汇聚到一个大的数据平台上,并且也用了人工智能疫情机器人去服务每一位老百姓。现在每个人通过手机要查一下最近的小区还有没有疫情,有没有在自己的旅途上遇到疫情,其实背后都是要通过数据和人工智能。包括智能外呼的功能,因为现在靠人打电话已经打不过来了。
“算力+算法”成为科研加速器
科研方面,我们看到在疫情刚刚发生几天的时候,阿里云就把AI计算资源开放给全世界,现在大家都是希望用已有药品去适配新的病毒去制作疫苗和药物,看看能不能起到辅助作用,这里面有大量计算需求,实际上过去几年已经在制药厂开始尝试了,通过大量的算力和算法来加速药物匹配。另外一点,在这次疫情里面特有的核酸检测,因为核酸检测不是100%准确,它只掐住两个关键的基因,一旦病毒产生变异就无法检测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跟浙江的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全自动的基因测序,为这些在核酸检测里面不能够完全确认的提供了一个补充,即使最关键的检测,现在我们都知道检测是发现和诊断病人的瓶颈,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通过全基因组的测序与核酸检测结合的方式,提高更高的效率。这是我们看到现在有的云计算和算法带来的潜在价值。
2亿人在线开工——钉钉在线办公
从这两周来看,我们看到有2亿人在钉钉上可以办公。今天已经复工的大多数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开始在过去两三周里面大量用钉钉进入在线办公模式。在家里办公有一些企业,甚至比原来效率还要高,这也是一种在线办公的普及。我们也看到这个技术更大的意义不在于疫情期间,而在于以后我们的在线办公会大幅降低交通的成本、时间的成本,有的时候为了开一个小时的会,路上的时间需另外加2个小时,所以有些会就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现在我们已经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了。
“听课不停学”——数字化普惠边远地区
云课堂今天有接近1.9亿人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在学习,就连小学生也都知道钉钉是什么。另外,对于边远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学生,比如说黄冈中学高三学生,现在是他们最关键的时刻,如何保证他们还能够继续去补课,为他们的高考冲刺,这个时候的数字化技术,对于每一个人群都产生了普惠价值。
“平时”的便利 “战时”的刚需
在生活服务中,过去的三五年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外卖、本地生活、盒马鲜生超市。首先在武汉,在过去十几天里面,我们确保了在武汉接近20家盒马店精确配给医护人员,让他们能够吃上他们想吃的东西,这对于一线补给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包括医疗物资,还有生活物资以及民生服务。如果这些电商、外卖、生鲜都能够保证的话,老百姓心里不慌。同时很多人都变成了厨师,非常好的厨艺工作者。前提是要有这些数字化的工具,它不仅能为平时提供便利,而且满足了战时的刚需。
疫情关键期的三大战役:
社区防疫、企业复工、人口流动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环境,就是在未来两周,甚至到1个半月里,大多数省份还面临着三个战役,第一个是社区防疫,因为有大量的人口都回到了大城市及工作地;第二个是如何保证复工到复产的工作越来越扎实,有更多的工厂开起来,否则整个中国的工业制造供应链就会受到巨大影响,甚至会对全球30%的制造业也产生影响。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你怎么去解决既能够防疫,又能够推动企业复工。还有一个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就是我从这个省到了北京、上海、广州,这种跨领域的追踪和跨领域的人群追踪怎么办?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社区防疫=民众在线+社区在线+政府在线
用一个关键词说,就是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数据化给我们带来的“在线”这个词。我们让每一位老百姓的手机上都能够知道所有应该知道的信息,同时每一个物业和每一个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知道自己的员工哪些人是在家休息的,哪些人应该来上班,这其实是目前用数字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关键要素。另外,政府也能知道目前整体经济情况怎么样,哪些行业企业受到影响,都能用在线方式来解决。民众、社区、政府,包括工人、工厂和地方产业主管机构,通过在线的方式,把整个的过程全部可视化。比如说,我们跟一个地方政府合作做了一个密切接触者的智能筛查系统。每一位老百姓都能通过系统既能上传自己的状态,又能知道自己周边小区的状态。
管住重点人,放开健康人
杭州“健康码”的复产复工
在杭州推动的健康码,现在很多人都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实背后逻辑是把可能与敏感人群有关的人打一个红码,需要在家待14天后颜色会转变;那些有绿码的人必须天天打卡,才能保证大家知道他没有接触过其他敏感人群。通过这种健康码的方式,最重要的是管住了重点人,放开了健康人。所以,在科学防疫的时候又能够精准推动复工,给企业带来一个不担心的解决方案。很多企业这一两个星期最焦灼或者最头疼的是对于疫情期间的复工怎么解决?
定时推动疫情动态——防疫精灵
让老百姓们心安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随时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包括哪些食物甚至哪些药品能够帮助老百姓缓解担心?这样的信息也能用“防疫精灵”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推送给你一个答案。短短两周时间已经有几百万用户去使用。
数字化,还能做什么?
为了应对现在遇到的抗疫三大挑战,浙江市推了五色图把人群的密度,哪些地方是更敏感的区域显示出来。未来可能全国的传染病在公共卫生系统都可能形成一个科研平台,能够逐步地去对病毒,包括它的传播路径,通过算力算法的方式,结合传染病的流动动力学去理解其是如何扩散的。信息技术的价值,就是在于能够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可视化的方法,看到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播的。虽然这次病毒特别狡猾,号称有“140的智商”,它本质上是一个无细胞核的RNA生物,远远不能跟人类的智慧去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有可能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方法,帮助我们在一个大规模防疫里、以国家为单元的防疫里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1:数字科技应对“传染”是最有价值的基础设施
我刚才讲了数字科技更直接的是对“传染”来解决问题,它变成对抗传染最有价值的基础设施。病、疫苗、疫情、包括医护是我们的医生、护士们解决。数字技术最重要的是对抗传染病的“传染”二字。所以我们回头想想,其实经过对比2003年,虽然很多网友还小,面对2020年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我们已经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已经是这次对抗疫情非常重要利器,让我们的生活、生存能够在数字空间里面得以庇护。
另外一点,疫情是镜子,互联网是放大镜。今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覆盖的地方,往往它的高效、透明和敏捷能够通过互联网世界投递给现在抗疫前线,这是平时一种生活服务进入“战时”生活服务的投递和加持。
从局部到整体:城市数据治理及应急响应能力面临升级
这次疫情也让全社会开始对很多问题进行了一些反思,我想强调的是,在数字化生存,数字科技领域,我们会发现原来数字化、在线化、数据化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认为城市从局部到整体面临数字化升级,虽然有了10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但是我们依然会认为,一个城市级别的调度精准对于人的服务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城市的数据治理和城市的应急响应方面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升级机会。我们也认为,看到相对这次应变能力强,果断、敏捷并且有数字技术的浙江这样的省份、杭州这样的城市,的确得到了数字技术的红利。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这次在物资调度,多方协同方面依然还有巨大的空间。之前提过的新型智慧城市在这次的演练让我们知道,数据需要打通,我们的传感器、IOT要下沉到工厂里面,每个人应该有一个数字身份。
数字化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效率和辐射将更加深远
在供应链里面,这次也是对防护产品一次全球供应链的考验。同时,我们在这次生产制造里面的供应链,如果没有一个数字化的系统来支持,也会变得很脆弱,在这一次防疫的空档时期,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既推动物流等供应链,又能够推动整个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尤其对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来说是“生死之战”。很多中小企业只有一个月的现金流,这个时候如何通过数字化依然能够保持和下游的关联,这是生死实战。
百货商场利用网络直播弥补疫情影响
百货商场由于有了线上化的方法,有了网红直播,只是这次据说李佳琦受到了很大打击,因为大家都戴口罩,所以口红就卖不出去了。但是那些卖其他化妆品的人,至少把眼睛能照顾好的人,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很多商场、商家都采用了线上化的方法,很多的餐馆也通过这种方式投递半成品,包括西贝、海底捞都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外卖的方式来缓解,这其实是一次超级模拟。当线下处于暂停,不能面对面吃饭的时候,怎么通过线上的方法继续进行数字营销。
战“疫”的数字化底座让业务不掉线
很多品牌企业,包括像森马、红蜻蜓,他们也是通过这几年数字化转型里面的数据的中台搭建,开始跟几百万用户通过线上方法沟通。有一个例子,林清轩是卖健康护肤品的企业,这家企业在过年的前几天,销量急剧下降,它不得不在1月底、2月初启动了全面的数字化营销。这家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结果出人意料地在2月份前面这些天,不仅原来比较弱的东北变成最大的营销大省,同时总部武汉的销量也基本上达到了去年的同样水平。所以,关于数字化对于林清轩的巨大价值,他们的CEO专门也给阿里写了一封信,原来讲的理念升级、组织升级,还有系统升级和运营升级,这次确实派上了用场。中国现在的经济拉动力70% 来自于消费。在疫情之后,怎么能够拉动消费?数字化引起整个消费觉醒,尤其是对95后、00后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价值。所以非常模式会变成一种未来的模式。
佛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一切幸运皆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皆非没有希望”。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次大演练里面看到更多可能对未来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回顾历史,每一次大的瘟疫和疫情爆发,后面都有文艺复兴,都有文明的重塑,从中世纪到1900年代的西班牙流感都产生了这样的现象。
总结2:疫情之后的数字化趋势
最后总结一下,在六个方面,我们认为是数字化方式可能能够从厄运中学到的东西,我们也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变成未来的资产。第一是在线,应该变成社会各界的共识,因为这种方式更高效,更环保。第二是:城市的发展水平是靠数字化能力来定位的,数字化越好的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越强,疫情只是一种表现,未来我们还会遇到其他黑天鹅。第三是企业如何数字化变成了一种跨越生存线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第四是治理,大家提到很多关于如何利用数字化提升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批发市场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法提前治理起来。第五是数字化的身份,通过像杭州的健康码模式,在防疫过程中高效提升复工复产的效率,第六是供应链,数字化成为供应链应对黑天鹅的胜负手。
回顾一下内容,大概讲了三方面。一是我们(包括其他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整个抗疫中过去几周做的事情。二是在目前抗疫关键期,我们在防疫、复工及人口流动的时候,如何更精准地提升应对疫情的效率。最后从更广泛的意义,展示了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及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生存。最后,希望网友们能够记住,这次疫情虽然造成了非常沉痛生命代价和财产损失,但是希望这些代价不能匆匆而过,而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塑造未来,通过数字技术塑造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文明。谢谢大家,谢谢各位网友。
公开课录播视频观看链接:https://url.cn/5QZpqBC?sf=uri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