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客户端 @isc.org.cn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 | 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障机制建设 未成年人保护论坛成功召开

2021年07月21日 16:52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1(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于7月13日-15日在京召开,大会主题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互联网引领数字经济新发展”。7月15日,“未成年人保护论坛”在京举办,论坛旨在促进互联网平台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效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障机制建设。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未来网特别支持,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处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专家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明点桥(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点桥”)具体组织。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未来网董事长马兴民,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数字治理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未来网总裁万兴亚,最高检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辉,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协商代言处处长滕素芬,北京中关村双榆树一小校长丁凤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叶草"团队检察官李思瑶出席论坛。关心支持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学校、社会组织、媒体、互联网机构、教育机构代表参加论坛。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致词中表示,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在未成年人权益、青少年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等方面有诸多举措与经验。此次,论坛联合启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课项目”,并发布《中国互联网平台未成人保护发展报告(2021年度)》、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公益举措,加强行业自治,与未成年人一起建立互联网上“爱”的家园。

作为互联网和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性行业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与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将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带动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宣教专区;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构建网络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共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空间。

 

“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课项目”启动仪式

论坛联合启动“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课项目”,采取公益捐赠的模式,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处青少年网络安全协会专家组、未来网指导,公检法系统和各合作伙伴提供专业课程设计、讲解,网络教育机构提供教育平台的技术能力,多方携手推出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法治文化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网、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北京海淀区检察院、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湖南移动互联网协会、宁波出版社、作业帮、猿辅导、学科网、明点桥及16岁学生杨若和参加联合启动。

 

未来网董事长马兴民

未来网董事长马兴民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政府监管、企业履责、社会监督、学校引导、家庭约束、司法保护的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模式。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他认为,一是要推动依法保护见实效。建立完善不同层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机制、区域督导机制,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延伸到每个角落,覆盖到每个孩子;二是要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媒体要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依照法律法规,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危害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坚决揭批;三是要促进社会参与,企业要不断提高行业自治,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的功能,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必须尊重、保护每一个未成年人权利,对可能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和行为设置一定的风险防控机制,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措施;四是要创造更多有益的内容产品,坚持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时代,创作更多未成年人喜爱的内容产品,发挥科普、教育、感化、警示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他表示,唯有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态,才能与未成年人的成长一路相伴。未来网将加倍努力,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干净空间,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时代重任。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数字治理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数字治理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表示,实现未成年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让每个少年儿童享有尊严地生活,有一个共同而美好的未来,需要保障未成年人免于侵害的权利和促进发展的权利。“青少年网络素养”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研究,开创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和实践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科研和教育实践创新工作。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自觉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纳入数字治理研究内容,构建了一套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是其中重要评价指标。北京师范大学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加强未成年网络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致力于保护未成年人免于侵害、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处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专家组、未来网、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2021年度)》。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2021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综合选取6类145个互联网平台为样本,采集其用户协议、隐私条款等文本内容,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0多项法规政策为框架,综合信息提示、技术保护、防沉迷(综合)管理、应急投诉和举报机制、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等6个维度的16个指标,通过量化的指标分析现有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现状、特征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呼吁构建起企业、家、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保护网。

 

最高检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辉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最高检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辉作报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亮点进行了解读,总结了新颁布的未保法的一些特点,包括针对未成年人保护一些突出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立足实际总结有利的经验、加强地方立法、完善保护体系并织密保护网络、完善细化规定、增强法律的刚性。而在法律条文的设计上,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亮点多多,具体包括确立了最有利未成年人的原则、明确了国家的兜底责任、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确定了强制报告制度、实行密切接触未成年的人员入职查询和从业禁止、规范媒体的报道,明确烟、酒、彩票售卖、网吧,还有酒店等经营性场所的责任,规定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并督促机制起诉权、公益诉讼权等等,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等。

 

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林子英

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林子英以“课件、试卷、解析中的著作权保护边界”为题发言,梳理了信息教育平台在维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盗版资料侵权、法律边界不清晰等法律问题。关于音视频网课版权保护,新的版权法提出了视听作品的概念,比从前电影作品的界定更加宽泛,在这一问题上给予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而针对具体的试卷资料,她认为应该对于不同的类别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作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课程传播需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优秀作品的授权和传播,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将推动团体标准的制定,规范课程开发,署名规范,互联网平台授权使用的管理等。

《报告》梳理了“课件、试卷、解析中的著作权保护边界”,指导未成年人课程开发、授权,为互联网广泛传播提供基础研究的支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任周宗奎以“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青少年网络使用信息状况,以及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上的探索。实验室的青少年网络使用调查包括使用时间、方式以及与一些未成年人发展相关的适应指标。在网络使用时间上,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互联网平均使用时间呈增长趋势,年龄越大使用时间越多;在网络使用方式上,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分为三大方式,信息使用、人际交往与休闲娱乐。他建议,要推进网络信息内容的评级制度,加大力度净化网络,落实培养网络素养工作,全面提升数字化社会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些考量,实验室与腾讯研究院的DNA项目合作,探索网络素养课程。网络素养体系分为六个主题,网络平衡和健康、网络的隐私和安全、网络主题和身份、网络人际关系沟通、网络心理应对和信息利用能力,实验室基于这一基本框架,并结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落实每一个年龄、每一个学期一个课程体系。最后,他将这些网络素养课程可以归结一种课程理念,全员、全程框架引导,积极活动为主,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发展。

 

“未成年人网络保障机制建设”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论坛以“未成年人网络保障机制建设”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协商代言处处长滕素芬、北京中关村双榆树一小校长丁凤良、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叶草”团队检察官李思瑶就该主题发表了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看法。

高华俊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已经从传统的网络保护发展到新时代的网络保护,保护的内容、主体、方式都要发生变化,在社会保护中营造儿童的友好环境,加强社会工作,对于未成年人行为上的风险进行预防、干预和矫治。滕素芬分享了团中央在维护未成年人网络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团中央充分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立法,利用强有力的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加强网络空间专项治理,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建立新型权益保护机制,发挥政策倡导和社会倡议功能,代言青少年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上的合法诉求。丁凤良分享了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具体实践,包括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的方式、互联网文明发言和使用方法、科学合理地发挥互联网优势用于学习、对学生带手机到校园的方法等。李思瑶介绍了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所充当的角色,检察机关不仅要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要立足司法保护的定位去落实和监督其他五大保护,督促其他未成年人保护的主体履行好保护职责,并分享了一些检察机关在具体案件中的具体措施,希望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11-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6316号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圣明慧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