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或将取代团购 成新本地消费模式
2011年04月13日 09:27
“团购”无疑是2010年中国最火爆的电子商务模式,在这短短的一年间,国内的团购网站从无到有,从“百团大战”到“千团大战”,愈演愈烈的团购网站眼球之争进入了疯狂的烧钱阶段。团购的本质很单纯,就是要帮助餐饮、影院、KTV等本地商家做营销推广。商家需要的不是展示,不是点击,而是实实在在的客流,而这便是本地化互联网的优势所在。
团购网站很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对商家而言,拥有客户资源的团购网站处于强势地位,他们总是以有消费者投诉为由,将货款扣为“保障金”。理由则是需要给予消费者投诉的问题调查、赔偿。因此,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支付周期容易使商家陷入资金周转的困难。其次,突如其来的大批客流也考验着本地商家的接待能力。如果不加以限制,势必将与商家自有用户消费产生冲突,从而影响收益。如果限制每日团购消费数,又将延长服务期限,使得团购网站的支付期限更加延后,不利于资金周转。再者,低廉的团购价格,加之团购网站的抽成,使得商家的利润空间变小,无法实现利益对大化。
另一方面,由于团购网站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也带来了大量的客户投诉和很差的用户体验,甚至会对商家的口碑带来不良影响。3月20日,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中,美团网CEO王兴就团购行业的乱象及黑幕进行了披露,曝光了该行业中所存在的“原价虚高”以及“假报销量”等陷阱。一方面,网站大幅度提高产品原价,再给出一个很高的折扣,实际上优惠不了多少。另一方面,则是夸大产品购买数量,“它可能原来只是有十个,二十个,它标五百,六百。甚至两千人参加,看起来非常热闹。”因此,团购网站上的购买人数却不是 “实实在在的客流”。
眼看团购网站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眼光独到的创业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网这个进两年才崛起的领域。数据表明iPhone和Android等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在国内的用户数量正在飞速增长,3G网络的普及和随处可用的Wi-Fi网络也让移动网络环境日趋成熟,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必将使本地消费企业占尽先机。
就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相比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接入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不会带着笔记本电脑逛商场,喝咖啡,但他们一定会随身携带手机。同时通过对设备的定位,一个LBS(Location-based service 基于位置的服务)时代俨然已经降临。去年出现的Foursquare挑起的莫名其妙的Check-in,眼下不仅风靡全球,Facebook、Google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更引发了街旁、切客、网易八方、人人报道等成群国内互联网公司针对“签到”服务的大混战。
还有一些网站将LBS与传统业务进行结合,开拓出了一种电子商务新思路。比如大众点评(dianping.com),他们的手机客户端如今不仅可以对商户进行点评,在商户签到,还可以很方便的查询用户当前位置附近有哪些特色餐厅。又比如酷优惠(kuyouhui.com),他们几乎与所有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优惠券商业模式反其道而行之,既不用在商场里排队打印优惠券,也无需使用短信下载,甚至不用下载任何客户端软件。没有传统的优惠券条码意味着商家无需跟网站分账,无需用户提供手机号或邮箱注册也意味着它也不以发送垃圾信息赚钱,它干干净净的页面上甚至没有让人分神的广告。简直有点互联网雷锋的味道。
显然,这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精准为用户提供近在咫尺的优惠信息,无论是那些在星巴克刚赶完PPT的笔记本,在同学聚会上猛打僵尸的iPad,亦或是时刻带在身边的智能手机和MP3,都仅需一步操作,即可将消费者领到餐厅门口。另一方面,尚不明朗的盈利前景也不免让人要问它的出路在哪里?商家会尝试跟这种陌生的新媒体合作吗(尽管看上去他们再也不用支付那些传统优惠券的成本了)?当然了,过早考虑盈利模式或许只是商业思维的杞人忧天,从酷优惠在各大微博成千上万并且仍在不断增长的粉丝来看,它还处在积累用户的成长期,它还仅在收录北京一地的餐厅信息,这里有没有下一个Groupon的商机,未来的趋势谁又敢轻易断言。
正像刚刚展示过电磁感应实验的法拉第对一位贵妇“这有什么用?”的回答“夫人,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编辑:Jesse)